查看原文
其他

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之争:如此晦涩行文,究竟是“高级”的个性,还是不必要的“瑕疵"?

校长会编辑部 校长会 2021-06-10



(全文共4475字,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)
“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‘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’为嚆矢。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。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,我想循卡尔维诺“树上的男爵”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……”
以上语句,并非引自哲学著作,也非来自文献翻译,更不是研究生博士论文,而是一篇名为《生活在树上》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的第一段。
近日,该篇高考满分作文因言辞晦涩在网络上引发热议。


01



支持者认为,这篇作文旁征博引,足以看出作者阅读积淀深厚,词语虽然晦涩但皆运用恰当,远远超出了一般高三作文的水平,得满分理所应当。

反对者则认为,这篇文章不过“报菜名式”地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,堆砌艰涩难懂的词藻,“辞不配位”。

更有激烈者甚至认为,这篇作文“得满分是对语文的侮辱”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想要评价这篇文章,我们要先看看浙江作文命题。


浙江卷2020作文题
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,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。


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,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。


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,个人与家庭、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。


对此,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?写一篇文章,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
【注意】①角度自选,立意自定,题目自拟。②明确文体,不得写成诗歌。③不得少于800字。④不得抄袭、套作。



作文全文如下



海德格尔、维特根斯坦、尼采……短短几百字的作文,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内容借名人之口述说观点,“能量”十分密集,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不到二十岁的高三学生之手,而且还是临场应试之作。
但无论如何,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,高考满分作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高分作文,其意义除了对该生个人的文章进行评分考核外,更会在媒体等平台进行公示,具有示范意义和引导倾向。
对于这样一篇佶屈聱牙的“炫技”文章,它固然有其亮点所在,但能否作为“示范天下”的满分作文,实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。人都有虚荣心,而学生年纪尚小,一旦想要效仿此类“看似高级”的晦涩文风,又没有一定的阅读功底进行支撑,最终只会带歪作文写作的风气。


02



这篇文章原载于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“教学月刊”8月2日的推文,目前,“教学月刊”公众号已将该文删除。
与该文一同面世的,是浙大副教授、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的点评文章。



从点评可以看出,浙江阅卷组整体对这篇文章持赞赏态度,但也存在一定争议。文中称,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,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,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。
与阅卷组的分歧相同的是,这篇作文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巨大争议,甚至吸引了许多作家、媒体人的关注。



8月3日,作家马伯庸在微博评论称,前述文章很难用“满分作文”或者“烂作文”来简单地评价。他称,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、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,实践场域的分野、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。“让人觉得惊讶的是,这些生僻词、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。”

但马伯庸认为,问题在于,没这个必要。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,完全可以用更平实、朴素的词句来组织,信息一点不会损失。四个字来总结就是:辞不配位。他认为,真正的问题,出在阅卷老师身上。这位作者有阅读量,有知识面,也有表达能力,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,未来必有前途。只是在战略上,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。 


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评论称,“高考作文考什么?我想无非就是主题,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,遣词造句能力等等。这篇满分作文,在这三方面是够格的,无论是主题,逻辑和文字表达。” 朱学东称,“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,但是,出现了,罕见,更应该鼓励。这个意义上,给满分,我也不反对。”


正所谓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,圈外人即使各执一词吵得热火朝天,也是“雾里看花”,作文教学和阅卷有其专业性所在,我们应该相信专业人士的眼光和判断。
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所说的那样:评价作文是教育领域的专业事务,网友并非都具有这样的专业水平。因此还是要看专业教师对此的评价。每年都有网友对高考作文的吐槽,但不少吐槽并不专业。
为此,校长会特邀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对此事进行点评,并深入剖析核心素养下的语文作文写作。

03





既要学会自己走路

也要学会欣赏他人跳舞




❏ 柳袁照:语文特级教师,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、校长会教育集团总校长兼课程研究院院长



Q

校长会


A

柳袁照


此次高考后,一篇满分作文以夺人眼球的生僻词汇、典故等备受争议,有人认为作文既深奥又体现出作者的文学修养,应该给满分,有人则戏称该篇作文“不说人话”,对此,您如何看待?
给不给这篇文章满分,其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给语文老师和阅卷者一定启发,因为这是多年来不可多得的一篇考场作文,却迎来大讨论。
对此,我有三个判断理由,第一个理由是这篇作文符合高考优秀作文的标准。每年高考前,教育部颁布的考纲都对高考作文内容提高等级作出四个要求:一是深刻、二是丰富、三是有文采、四是有创新。按照考纲要求,这篇作文在四个方面都达标,理应获得高分。
第二个理由是从这篇作文的文本来看。如果没有大量的读书积累,是写不出这样的作文的。由此也是鼓励学生要多读书,不仅要读文学类的书、读国内的书,还要读哲学类的书、国外的各类书籍,以此来充实自己。
除了读书外,也是鼓励学生要多思考,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,就是所谓思想的深刻性。这篇作文完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,可以看出,这名高三学生的见解完全超越了同龄人。
第三个理由是这篇作文充满了个性。个性让这篇作文具有不可替代性,它是独特的,是专属于这名考生的。虽然有人认为这篇作文生僻内容太多,不易阅读,但我认为高考作文就应当百花齐放,应该允许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达。
比如,我们用平时的话语去写作文就像走路,而这位考生用深奥的语言写作文就像跳舞,我们习惯于平时的走路,但也可以适时享受下舞蹈带来的不同,这些应当被允许,也应当受到鼓励。基于这些原因,我认为这篇作文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好作文。
这篇满分作文的出现与我国当下语文教学有哪些关系?反映出语文教学存在的哪些问题?
这篇作文能实现满分,成就完全靠学生自学,与当下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大关系,甚至可以说,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无法培养出这种写作能力的学生。
所以,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需要改革的。一是要要求学生多读书,这名高三学生就是榜样,二是要要求学生勤思考,允许各种想法的存在,帮助学生独立思考,这也是语文教学应当从中作出的反思。
至于这篇作文选择用生僻字词、深奥的内容吸人眼球,这只是一种选择,有人要走这条路,我们不应当阻挡,甚至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。有人反对其他学生向这篇作文、这名学生学习,我并不赞同,相反,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完全可以的发生的。
今天的语文课堂死读书、刷题、只看课本、只看老师规定的几本参考书或者只看所谓的推荐书目是远远不够的。我很赞同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“鼓励孩子自由的阅读”,不要过度以导师的身份,以年长者的身份为孩子们开出一些书目,这些书目最后可能会成为囚禁孩子灵魂的东西。
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最看重哪些方面?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?
我的语文教学中,一个重要的思想是自由与奔放,写作要如清泉般活泼的流动,如山间的溪水般自由的流淌,遇到石头激起浪花,遇到悬崖纵身一跃,壮观而美丽。当然,这些都要围绕一个主题,围绕一个中心自由分享。
我反对课堂中的标准答案,包括作文写作的标准模式等,而这篇作文就是一篇冲破标准答案,冲破老师固有思想,冲破课堂思维定式的一次很好的尝试,它可以鼓励孩子们朝着不同的方向自由的翱翔。






满分作文是高考风向标应传递更为清晰的倾向和信息



❏ 马连城:保定市徐水区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、特级教师



Q

校长会


A

马连城


您如何评价这篇作文?您会给这篇作文打出多少分?
首先是晦涩难读,不像一个高中生所能写出的文章。细读之后,基本明白了文章表达的思想。文章有思辨和逻辑的力量,展示了考生的个人丰厚的阅读功底和阅读取向,也凸显了其独特的表达习惯,超越了一般中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水平。

可能是该考生阅读国外哲学翻译著作多,文章思辨意味加翻译体的表达让一般读者难以接受。作文本质上也是语言交际方式,要实现信息的传播和思想交流,因此,也要看读者、看对象。不建立在活生生现实基础上的表达与思辨,也极易走偏,会更加远离现实。
总之,这个作文应该是个特例,不是普遍现象,也无法普遍提倡,更无法在高中阶段普遍培养。如果站在高校选拔特殊人才的角度,给高分可以理解。
您作为语文教学专业人士,如何看待外界对浙江阅卷组给出满分的争议?
有争议说明有问题。中学语文教师大多难认可,因为这不是中学语文常态作文教学能产生的成果,不是常态。
但作为大学招生,这样的学生可能符合“强基计划”“选拔英才”的方向,毕竟精英之材多是特立独行,甚至超越我们的认知范围,有争议也是好事,真理越辩越明,通过争议,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和具体职能,把学科核心素养理解更具体化,更细化,可操作化。
目前阶段,高考毕竟还有高中教学的“指挥棒”作用,高中语文教学在当前各方面“吹捧”“挤压”之下本就疲于奔命,作为“最高任务”的高考还是传递更清晰的信息给语文教师为好。
高考作文最侧重考察学生的哪方面能力?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,对作文写作提出了什么要求?
语文课程标准在“思维发展与提升”方面已经说的清楚: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、形象思维、逻辑思维、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。
思辨能力是我们过去作文教学比较缺乏的,现在引起重视是应该的,但究竟该怎样培养、培养到何种程度,许多语文教师还很模糊,希望通过这样不断的争议,更清晰、更明朗。






给高分,不宜给满分



❏ 陈继英:深圳市首届教育名家,语文特级教师,中小学正高级教师


《生活在树上》的立意确实不错,从文章中也能看出作者阅读广泛,有一定的哲学涵养,思想较深刻。但这种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的写法,是一种炫耀,也导致了文章与现实生活关联分析的缺失。
我认为,这样的高考考场作文,确实已超出了高三作文的水准,按高考评分标准衡量打分,给55分比较合适,打满分,确实给高了,导向也不好。这种“博士类““文化类"文风,极易把中学生写作和作文教学带偏。
该作文的整体结构逻辑,并未体现议论类文章提出问题,分析问题的严谨逻辑性。论证的核心段落分析也并不深透,多为评述式判定,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分析,缺少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分析论证。
从语言来看,文章晦涩难懂,是中学生作文的不良文风,不应倡导。但是,作者引用人物和典故,不仅表现了该生阅读量丰富,而且运用词语能力强,也都运用恰当。另外,这篇文章的思辨力和判断力也值得肯定。
有一点应特别强调,对高中学生写作来说,应追求内容论述的透彻与深入,不宜追求堆砌华丽的词藻,这样容易造成“因辞害义”,不论对于何时何种写作,都是大忌。
该作文立意符合题意,考生阅读量大,并能将所学运用到作文当中,且运用词语和语言能力突出,因此,给55分,是合理的。但若文风端正,将更有利于思想的表达与表现,也利于今后写作能力的发展。


对于这篇满分作文,您有什么看法呢?不妨在评论里亮出观点。



  校长会投稿邮箱:
  xiaozhanghuicbb@163.com  

投稿请提供:姓名、职务、学校、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

提醒: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

拒绝一稿多用,谢谢!


责编 | 江光满客衣
排版 | 赵矗

以上图文,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内容为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

推荐阅读

● 柳袁照:百年前存在于学校的那些问题,现在哪些已经改进了?

● 赠书 | 独家对话北大副教授尚俊杰:信息技术,正在成为驱动未来教育生态重构的最大引擎

● 南京一中家长喊话“校长下课”:剧场效应绑架中国教育

● 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:爆裂不确定的未来,正在逼迫教育走出围墙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